中國交通報:聚力攻堅橋梁安全與韌性關鍵技術——2025橋梁科技兩江論壇側記
橋梁作為交通基礎設施的重要節點,是連接區域經濟、保障民生通行的生命線工程。隨著我國交通運輸網絡向復雜地質(如高原、峽谷、濱海)、極端氣候(如強震、暴雨、冰凍)區域延伸,以及既有橋梁逐步進入老齡化維護期,傳統技術已難以應對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極端災害抗御、服役性能提升等綜合挑戰。聚焦橋梁工程安全與韌性共性關鍵技術,正是破解這些難題、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從“建得成”向“建得好、管得優、耐得住”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核心抓手。
近日,由橋梁工程安全與韌性國家級科研平臺、招商局交通科技(重慶)有限公司(簡稱招商交科)和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簡稱招商設計)聯合主辦的2025橋梁科技兩江論壇——第三屆橋梁工程安全與韌性學術會議在重慶舉辦。16位院士、多位全國勘察設計大師,以及來自高校、科研機構、工程企業的500多位代表,共同探討橋梁工程領域的前沿科技與發展路徑,為提升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水平與韌性能力集智獻策。

“政企學研”協同創新
2025橋梁科技兩江論壇中,各代表聚焦橋梁工程安全與韌性方面相關挑戰,共同探討“政企學研”全鏈條協同創新的路徑。
政府引領,筑牢安全底線。重慶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副主任任洪濤介紹了重慶在健全監管體系、推動“被動維修”向“主動預防”轉變的實踐,并肯定了本土科技企業提供的重要技術支撐,這在一定程度體現了政府引導與市場協同。
企業擔當,驅動技術轉化。招商局集團戰略發展部/科技創新部部長劉振華闡述了央企服務國家戰略、保障基礎設施安全的責任。招商交科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華則介紹了企業成果,通過攜手湖南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共建實驗室,招商交科在抗震、抗風、健康監測等領域取得原創突破,并成立專門的科技公司,全力打通“以產養研、以研促產”的轉化通道。
學術聚力,夯實創新根基。橋梁工程安全與韌性國家級科研平臺主任杜修力院士呼吁,各方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與基礎設施老齡化的雙重挑戰,推動更多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工程一線。中國公路學會副秘書長王大鵬則闡述了行業學會在凝聚智慧、搭建產學研用協同平臺方面的重要作用,倡導開放協作以匯聚行業合力。
論壇與會代表形成共識,推動橋梁科技發展,需要政府強化政策引導與監管保障,需要企業聚焦技術集成與產業轉化,需要學術科研機構深耕前沿探索與人才培養,需要行業組織促進交流融合與生態構建。四方協同,才能共同為提升橋梁工程的安全與韌性注入強勁動能。
筑牢橋梁主動防御安全防線
防災防控與安全評估技術是橋梁韌性的“最后防線”,通過“風險預判—主動防控—動態監測—精準評估”的全鏈條體系,既能抵御極端災害對橋梁的沖擊,又能實時保障結構服役性能,成為橋梁工程從“被動承受”向“主動韌性”轉型的核心支撐。
跨海通道是連接沿海區域、支撐國家戰略的交通生命線。杜彥良院士指出,當前跨海通道面臨極端災害鏈防控(臺風+巨浪+暴雨)、深海長距離監測數據傳輸、全生命周期運維成本控制三大挑戰。為此,要構建“智能感知—協同防控—快速修復”三位一體技術體系,重點研發耐高壓深海傳感器、多災害耦合分析模型、模塊化應急修復構件,將跨海通道中斷時間縮短至24小時內作為目標,為我國“沿海經濟帶”交通網絡建設提供支撐。
李宏男院士團隊針對復雜結構動力試驗挑戰,成功研制出考慮真實復雜邊界條件的結構多維動力加載系統。該系統突破傳統試驗設備的局限,可精準復現地震、強風等災害下結構的真實受力狀態,為橋梁抗災韌性設計、防災技術研發提供了核心試驗支撐。
眾多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代表圍繞橋梁領域痛點難點,帶來多項實用性強的新技術分享。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危春陽研究員分享的橋梁纜索雙功能防護特種涂層——防火防冰一體化技術,解決了纜索火災高溫軟化、冬季覆冰風險痛點;南京工業大學方海教授研發的橋梁撞擊防控技術,揭示了撞擊速度、墩柱剛度、損傷程度之間的關系,通過機理、技術、應用攻關,形成撞擊防控體系,破解船舶或者車輛撞擊致災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丁寧研究員針對拉索檢修“人工風險高、效率低”的痛點,研發了大跨度拉索檢修機器人,其“履帶—磁吸”結構可適應0至90度拉索攀爬,檢測準確率96%,成為可以替代人工的“空中衛士”;全重科技(重慶)有限公司李琦研究員提出纜索承重橋梁養護體系日常監測、定期維護、大修加固“三階段養護”方案,延長服役壽命;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朱忠義教授將建筑減隔震技術遷移至橋梁,通過優化摩擦擺支座并用于軟土地基橋梁,降低地震響應,實現減隔震技術跨界應用;濟通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伍大成提出橋梁約束體系自適應測控技術,在約束部位部署壓力傳感器與位移計,實時監測并自動調整預警閾值,基于監測數據修正計算模型并評估偏差,實現動態安全評估。
AI“智治”開辟橋梁運維新路徑
隨著橋梁老齡化加劇與科技革命推進,智慧運維成為提升橋梁韌性的重要路徑。李惠院士團隊針對傳統運維數據碎片化、分析效率低、決策依賴經驗的痛點,研發橋梁智能運維大模型,構建“感知—分析—決策”閉環體系。該技術融合人工智能(AI)與橋梁工程知識,可實現結構狀態精準感知、安全智能評估與運維決策優化,推動橋梁工程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徐幼麟院士團隊聚焦大跨橋梁(斜拉橋、懸索橋)運維難題,研發“全要素數字孿生模型”,實現橋梁狀態的精準映射與動態優化。這一成果提供了面向大跨橋梁智能運維的數字孿生技術——物理與虛擬實時交互的運維范式。
天津大學師燕超教授針對鐵路橋梁振動干擾大、監測環境復雜的問題,研發計算機視覺監測技術,破解畸變校正、模態識別兩大難題,填補了鐵路橋梁智能評估空白。上海交通大學程斌教授針對我國超90%中小跨徑橋梁分布散、造價低、監測成本高的現狀,研發中小跨徑橋梁輕量化監測系統。該系統可低成本覆蓋“末梢橋梁”,為中小橋梁預防性運維提供經濟方案。浙江大學段元鋒教授針對斜拉橋、懸索橋鋼索束監測“需基準值、低溫誤差大”痛點,研發電磁彈式鋼索束絕對索力監測技術,為鋼索束“斷絲預警、更換決策”提供數據支撐,避免索力異常導致的結構風險。
新材料與工業化建造助推橋梁工程提質增效
當前,橋梁工程正經歷從“傳統粗放”向“高效精密”的轉變。新材料與工業化建造是橋梁工程提質增效、綠色低碳的關鍵路徑。
同濟大學李建中教授分享團隊研發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連接技術。該技術通過材料性能與構造設計的協同優化,解決預制橋墩連接弱、易損傷的行業痛點,為高烈度地震區橋梁工業化建造提供新方案。武漢理工大學丁慶軍教授分享團隊創新研發的輕質超高性能混凝土(LUHPC),該混凝土通過“輕質骨料優化+界面強化+功能復合”的三重技術突破,實現“減重不減強”,為橋梁結構性能升級與建造模式創新提供材料基礎。浙江數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王昌將總結浙江橋梁工業化實踐,分享了標準化設計、工廠化制造、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等“四化”路徑。
本次論壇圍繞構建橋梁工程“全生命周期、全風險場景、全技術鏈條”創新體系開展深入探討,主要包括重大工程實踐引領戰略方向、智能運維技術革新管養模式、試驗與理論突破夯實安全基礎、新材料與工業化提升建造效能、防災評估技術筑牢韌性防線等方面內容。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未來,隨著多學科技術的深度融合,橋梁工程將進一步實現“更安全、更智能、更耐久、更綠色”的發展目標。

渝公網安備 500108020012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