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通報》刊文報道“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史玲娜先進事跡
2021-10-21 09:53:00
瀏覽量: 0
【編者按】史玲娜,現任招商交科交通與節能工程院副院長,自2013年進入公司以來,就長期致力于太陽光光纖照明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她以卓越的成績詮釋了一線科技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獲評為2021年“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2021年10月21日,《中國交通報》以《公路隧道中的“陽光捕手”——記招商交科公路隧道綠色照明技術的科技創新領頭人史玲娜》為題,刊發專題報道,講述了史玲娜長期扎根于公路交通科技創新一線的奮斗故事。現將報道原文轉載如下:

公路隧道中的“陽光捕手”
——記招商交科公路隧道綠色照明技術科技創新領頭人史玲娜
她來自滄海澹澹、島礁嶙峋的中國第一大群島浙江舟山群島,既有大海般廣闊的胸懷,又有島礁般堅毅的斗志。她就是2021年“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獲得者、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簡稱招商交科)公路隧道綠色照明技術的科技創新領頭人——史玲娜博士。工作中,同事們稱她為“智能綠色交通科技戰線的‘陽光捕手’”。
讓星星之火變成一個個明亮的“小太陽”
“智能交通與綠色交通是交通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兩個重點領域。我選擇研究的太陽光直接照明技術,正好處于這兩個領域的交會點,就是要把太陽光引導到隧道中,實現照明技術的智能化和低碳化。”史玲娜自2013年進入招商交科以來,就一直從事技術難度極高的太陽光直接照明技術研究工作。對工作滿懷熱忱的她,喜歡有挑戰的工作,堅信“凡是問題總有解決的辦法,就看有沒有去解決的決心和毅力”。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在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中感受工作帶來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從最初的原理分析到系列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史玲娜通過精確跟蹤、高效采集與耦合、定向出射,最終將太陽光光纖照明系統收集的陽光從星星之火變成了一個個明亮的“小太陽”,實現了首例大直徑太陽光光纖照明系統在公路隧道的應用。
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史玲娜堅持有了目標,就要行動,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憑借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她緊盯行業發展痛點難點和“卡脖子”關鍵技術,帶領團隊深入實際研究開發,先后研發出系列太陽光直接照明技術、高可靠“與車隨行”隧道照明智能控制技術、新型亮化耐污多功能材料技術、隧道負離子空氣凈化技術、智慧運營管控技術等新技術成果,為公路隧道交通的智能化建設和低碳化運營提供了成套技術解決方案,帶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史玲娜帶領團隊參與了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的橋隧集群工程照明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的攻關,其研究成果對全國各地高速公路節能技術應用發揮了指導作用。她主持編制的《重慶高速公路隧道照明品質提升總體設計方案》指導重慶市高速公路隧道照明品質提升改造工程,推廣應用于重慶滬渝、渝黔高速公路隧道,獲得了行業和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一致肯定,山西、廣西、甘肅、新疆等多地建設和管理單位先后前來“取經”。由她研發的國際首例零能耗太陽光直接照明技術在貴州務正高速公路和盤興高速公路隧道試點應用成功,開拓了隧道綠色照明的新方向。
她在國內首次提出并研發的“與車隨行”隧道照明智能控制技術,在雅康高速公路試點成功,推廣應用至四川、貴州、湖南等多地,以突出的節能優勢為用戶實現了上千萬元的節能經濟效益。除此之外,公路隧道空氣凈化系統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解決了隧道空氣質量差、機械通風成本高的問題;智慧化運營管控平臺為公路交通高效安全運營提供智慧化解決方案……一項項新技術的突破,既各有所用,又彼此關聯,形成了一個專用性強、結合度高的“技術成果包”,為公路隧道照明智能化、低碳化目標提供了一攬子解決方案。
希望每一縷陽光照射到最合適的位置
“要扎根企業,更要服務行業。”史玲娜談到國有企業科技工作者的定位時認為,扎根企業就需要有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經濟效益的意識,服務行業還要有把技術成果標準化、規范化,提升整體技術實力的能力。
不忘初心、知行合一。史玲娜十分注重對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先后申報獲得《基于一次反射原理的隧道用太陽光直接照明系統》等4項授權發明專利,編寫專著4部,主持參與《基于公路隧道照明規范節能型系統設計及管理技術推廣應用》《運營隧道照明安全保障與節能策略研究》等30余項省部級等科研項目,形成了以科研成果為支持,工程與產品相助益的產業化之路,研發技術被納入交通運輸部公路建設領域重點節能低碳技術。
太陽光直接照明的試驗和現場調試、測試均要在陽光直射的戶外開展。每次進行試驗時,史玲娜都會涂上厚厚的防曬霜,但仍舊避免不了皮膚被曬黑,嚴重時還會被曬傷脫皮。但她依然堅持著,“希望每一縷太陽光都可以通過我設計的裝置,精確照射到最合適的位置”。
為提升行業整體技術實力,史玲娜帶領團隊積極開展研發成果的總結和提煉工作,主持編寫了行業標準《公路隧道照明燈具》、團體標準《公路隧道照明質量評價規程》、地方標準《消防現場高速公路隧道管理秩序規范》和《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城市段照明設計標準》等多部標準,參與編寫了《公路隧道沉管隧道交通工程設計標準》《公路直流供電系統設計標準》等多部行業及地方標準,以技術的標準化、規范化引領交通運輸科技高質量發展。
不懈攀登科技高峰的“發光體”
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任重道遠。史玲娜在談到科技創新的延伸工作時說:“除了埋頭干,也要抬頭看,在國際國內技術交流中擴大我們的話語權,同時做好人才培養和技術的傳幫帶,才能真正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提供不竭動力。”
史玲娜積極參加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學術和技術交流活動,比如在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全國性隧道照明論壇、橋隧產業技術及產品科技創新成果發布會等平臺上作學術報告,展示技術成果。互學互鑒的技術交流,實現了科技創新“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深度結合,從而推廣成果,擴大中國科技的國際影響力。在一次次的展示中,史玲娜收獲了一波國際同行的關注和點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國科技工作者對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與擔當。
史玲娜在人才培養上也傾注心力。在到招商交科工作之前,她曾是重慶交通大學的一名教師。教書育人、培養人才,一直是她深埋心底的情結。為了讓更多學子了解這一專業,她申請擔任重慶交通大學的碩士生導師,在企業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還可以將自身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站在講臺上,史玲娜就是一個“發光體”,課堂上的點點滴滴都能體現出知識的魅力,靠自身的“磁場”吸引大家鉆研學習。她始終堅信:科技創新之路永無止境,攀登技術高峰必須后繼有人。
今年7月,科技部會同全國婦聯等12個部門印發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這讓史玲娜十分振奮。“黨和國家高度關注女性科技工作者,這給我們發揮更大作用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證。”這位“陽光捕手”面帶燦爛笑容說,“我一定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在持續科技攻關中感受工作帶來的獲得感與幸福感,與千千萬萬女性科技工作者一道,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渝公網安備 50010802001202號